臘八粥起源于佛教。目前已知有關(guān)臘八粥的最早記載見于《東京夢華錄》,書中提及,臘八粥為佛教紀(jì)念釋迦牟尼成佛的節(jié)日食品。這種粥包括素粥和肉粥兩種,其中七寶粥為素粥,五味粥為肉粥。而之所以臘八粥會變?yōu)榉鸾坦?jié)日食品,是因傳說中,釋迦牟尼在瀕死之際喝下牧羊女施舍的救命粥后,才最終于菩提樹下證道并在臘月八日成佛。據(jù)此,臘八食粥除了紀(jì)念釋迦牟尼成佛的含義外,多少還帶有一種施粥者誓愿普度眾生的意味在內(nèi)。
臘八粥最早起源于哪個朝代:
臘八粥最早起源于一千多年佛陀成佛的故事,而臘八這一天要喝“臘八粥”的習(xí)俗,是從宋代開始的。徐珂在《清稗類鈔》記載,臘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fēng)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后及皇子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贈臘八粥,并向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煮制臘八粥,此稱“佛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紅絲等。
喝臘八粥最早起源于哪里:
臘八粥是一種由多種雜糧和豆類制成的粥,通常包括糯米、紅豆、花生、蓮子、栗子等多種食材。制作臘八粥的過程比較繁瑣,需要提前浸泡、煮熟、加糖等多個步驟,但臘八粥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據(jù)傳,喝臘八粥的習(xí)俗最早起源于中國南方的福建地區(qū),而后逐漸傳播到全國各地。人們認(rèn)為,臘八節(jié)這一天氣溫較低,喝熱臘八粥可以取暖,同時也有益于保健養(yǎng)生,增強體質(zhì)。此外,臘八粥也被視為一種傳統(tǒng)美食,人們在臘八節(jié)慶?;顒又衅穱L臘八粥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習(xí)俗保留。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