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天的午餐餐館,或許媽媽只要說一句:“你自己決定?!?孩子會面臨一個小小的決策,但在這背后,卻是培養(yǎng)內心力量的種子。希望未來,當孩子面對更大的選擇時,他們能夠勇敢地說:“我自己決定!” 這樣的內心強大,是父母最好的教養(yǎng)成果。
雨水淅淅瀝瀝地下著,中午的餐館里彌漫著暖暖的氣氛。一位年輕的媽媽攜著一個十多歲的男孩走進了自助餐館,他身上穿著一件塑料雨衣。這一幕看似平凡,卻是一段小小的教育場景。
孩子忍不住提出:“我可以把雨衣脫掉嗎?” 媽媽的回答卻出人意料:“不要脫!” 孩子開始掙扎,媽媽生氣地說:“告訴你不要脫,你沒聽懂嗎?” 這個場景仿佛定格在兩難的時刻,孩子面臨聽從母親卻悶熱難受,或是違抗母親但能解脫的選擇。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罕見,父母們往往為孩子做出決定,卻未必真正體察到孩子內心的需求。
一、兩難的決定與權力游戲
對于許多兒童來說,聽從或不聽從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兩者之間往往都伴隨著“輸”的結果。不聽從父母的指令可能導致責備和拒絕,而聽從則意味著內心的不滿和身體的不適。這種兩難的境地讓孩子陷入困境,不知如何抉擇。
類似的情況在教育過程中時常發(fā)生。比如在孩子選擇升學專業(yè)時,家長往往因為某些原因希望孩子選擇自己期望的方向,而不太顧及孩子的真實興趣和夢想。這樣的決定,雖然表面上看似為孩子考慮,實際上剝奪了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孩子們面臨的兩難抉擇,既要迎合父母的期望,又要顧及自己內心的欲望。
二、教養(yǎng)之難:愛與權力的平衡
很多家長聲稱為孩子做決定是出于對他們的愛,是為了他們好。然而,方法卻未必是最明智和有效的。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一時之功。過分干預孩子的決策,不僅無法真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還可能削弱他們的獨立性。
例如,當孩子在填報志愿時,父母可能出于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希望他們選擇所謂“熱門”專業(yè),而非他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這種做法雖然有可能確保孩子在社會上更容易找到工作,卻犧牲了他們的興趣和激情。這樣的權力游戲讓孩子感到無力,他們或許聽從了父母的安排,卻失去了追求夢想的機會。
三、以“你自己決定”激發(fā)內在力量
培養(yǎng)內心強大的孩子,關鍵在于給予他們自主決策的機會。家長可以采用一種簡單而強有力的方式,那就是說:“你自己決定?!?這樣的話語激發(fā)了孩子內在力量的發(fā)揮,讓他們開始認真思考、權衡利弊,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
當孩子在餐館提出脫掉雨衣的請求時,如果媽媽能夠說:“你自己決定,但要考慮好后果哦?!?孩子將面臨自主權衡的過程,他會思考是否可以忍受雨衣的悶熱,或者是否愿意承擔媽媽的責備。這樣的過程,雖然看似微小,卻是孩子內心力量的一次鍛煉。
建立積極的決策體驗
在培養(yǎng)孩子自主性的過程中,積極的決策體驗至關重要。當孩子做出一個決定,并且發(fā)現(xiàn)這個決定帶來了積極的結果時,他們會對自己的決策能力更有信心。這樣的正向循環(huán)將使孩子更愿意承擔責任,主動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
例如,當孩子在填報志愿時,家長可以為他們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支持,讓他們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找到平衡。如果孩子堅持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yè),而后獲得了專業(yè)相關的獎學金或實習機會,這樣的成功體驗將強化他們對自主決策的信心。
四、從內到外:培養(yǎng)內心強大的孩子
培養(yǎng)內心強大的孩子,遠不僅僅是外部表現(xiàn)的問題。它關乎孩子內在的信心、責任感和自我認知。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時,需要明白權力的過度使用并非是對孩子的真正關愛。相反,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灾鳈?,讓他們在決策中體驗成長的痛苦與喜悅,是真正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