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
唐朝時期以胖為美,但是這種以胖為美,也僅僅只是體態(tài)豐碩,面頰圓潤,并不是胖到不可想象,和我們想象中的胖有著一定的區(qū)別。
在進入到唐朝時期,基本上都是以胖作為美的標準,那么在此時大家是不是也會比較喜歡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宮樂圖中,大家都會看到有無數的人正在圍繞著,也有一些是貴族女子,每一個人的體態(tài)比較柔美,會有一種胖的感覺,但是也并不是特別的肥胖,只不過就是面頰圓潤,還有體態(tài)豐碩。
唐朝的雕塑也同樣是普遍比較胖,就比如說大家熟悉的龍門石窟也同樣是一種飽滿的形象。唐朝人所認為的胖和我們所理解的胖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基于健康的自然胖,是一種健碩,是一種豐滿。
唐朝本來就是一個很有包容性,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時代,在唐太宗時期中原地區(qū)和世界各地的商貿,就會擁有著頻繁的往來朝廷,對各種外來民族始終都會一視同仁。在這種情況下必然也會出現一種不一樣的審美觀點,而且也會擁有著比較大的文化包容性,其次,唐朝開國皇帝的母親本來也就是鮮卑族人,所以也會具有一半的鮮卑族血統(tǒng)。
鮮卑族其實就屬于一個游牧民族,往往都會比較喜歡健碩的身材,喜歡豪放的性格,因此審美本身要比中原地區(qū)看上去更胖一些,但是這只不過是胖中帶柔,比如說當時非常有知名度的楊貴妃。唐朝在進入到開元盛世之后,更是直接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所有的人照樣也可以豐衣足食,這就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樣的物質條件。
只是這種美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內流行,而是在當時時代的一種自信,富強,是一種審美的前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