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鈴還須系鈴人”中是“須”還是“需”?“系”讀xì還是jì?
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的意思是:由誰引起的麻煩,最終還是需要由誰去解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容易搞不清兩個問答題:第一個問題是句中是“需”還是“須”?是寫成“解鈴還須系鈴人”,還是寫成:“解鈴還需系鈴人”?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查閱不少典籍和文學作品,其中的寫法都不一致,有寫須,也有寫需,還有寫要、是和其他寫法等。須是必須,需是需要,你很難區(qū)分句中的意思是須還是需,反正這兩詞的意思基本一樣。
所以,我認為不管寫成“解鈴還須系鈴人”,或是寫成“解鈴還需系鈴人”,都是無關(guān)緊要,不影響人們對成語句子的理解,大家也基本上都是認可的,不必過分糾結(jié)。
第二個問題是讀音錯誤,這個問題不同第一個問題,必須要搞清楚。很多人將“系(xì)”讀成 jì。由于讀音的錯誤最為普遍,所以下面我就來講一講這個“系”字的讀音,它到底讀什么?是 xì 還是 jì 呢?
漢字系的讀音有兩個,讀音 為xì和 jì,作為名詞的時候,讀(xì)。意思是:有聯(lián)屬關(guān)系的、有關(guān)聯(lián)的,如系統(tǒng)、系列、系數(shù)、水系、世系,干系、關(guān)系。
作為動詞時,讀(jì)。有聯(lián)結(jié)意思:系縛、系絆、維系。
其實,在“解鈴還須系鈴人”中“系”字讀音也是很有爭議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系字意義的解讀不一樣。
認為讀“jì”的人認為,成語里的意思和“系領(lǐng)帶”的“系(jì)”一樣,都有捆綁的意思,所以應(yīng)該讀為“jì”。
但反對的人認為,這兩者的意思是不同的,“系領(lǐng)帶”的“系”是一個物體自身打結(jié)的意思,而“系鈴人”的“系(xì)”是把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相互聯(lián)結(jié)起來,所以應(yīng)該讀“xì”。
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我們說“繩子上系了許多鈴鐺”,句中的“系”的意思就是“打結(jié)”,系鞋帶的系也可以看成是打結(jié),那么系的讀音應(yīng)該為 jì。
但在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中的“系”字,我們根據(jù)成語典故的出處來看,這個“系”的本意就是“拴、掛”。而不是什么“打結(jié)”的意思,有“拴縛、掛”意思的“系“,它的讀音應(yīng)該就是 xì。
所以,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的“系”字,就應(yīng)該讀成“xi”的第四聲xì。
而不能讀成“jì。因為“系”jì是打結(jié)的意思,可以說系(jì)鞋帶。而系鈴鐺是不能打結(jié)的,"系"就是栓的意思,所以讀xì。
說再白一點,解鈴還須"系"鈴人,就是說,解鈴還需要"栓"鈴的人來解開。
“解鈴還須系鈴人”出自宋·惠洪《林間集》:
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
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譯文:
說以前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這個人性格豪放,有時不太遵守佛門戒規(guī),這讓寺內(nèi)不少和尚瞧不起他,但只有主持法眼禪師對他另眼相看。
一次,法眼在講經(jīng)時問眾和尚:“誰能把系(xì)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也回答不上來。這時法燈碰巧走來,法眼就向他也提出這個問題。
法燈想也不想答道:“只有把金鈴系到老虎脖子上的那個人,才能把金鈴解下來?!狈ㄑ垡宦?,心里很高興,他認為法燈已經(jīng)領(lǐng)悟了佛教,便表揚了他。
其實,法燈這次得到法眼禪師的賞識后,也不負眾望,后來成為法眼禪師座下作維那(寺廟中統(tǒng)攝僧眾統(tǒng)管禪堂的主要負責人),協(xié)助法眼禪師創(chuàng)立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認識到這么一個現(xiàn)實,不論在老虎脖子上系鈴鐺,還是從老虎脖子上解鈴鐺都是一件非常危險和很難以完成的事。
但如果一個人有辦法在老虎脖子上系鈴鐺,那也就說明這個人已經(jīng)找到不被老虎咬的辦法。所以,讓這個人去解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鈴鐺就很容易也沒什么危險了。
因此說“解鈴還須系鈴人”講得就是一個因果關(guān)系。首先要搞清事情前因后果,最后才能解決問題。
法燈之所以受到賞識,就是他找到了問題的關(guān)鍵,才給出了“解鈴還須系鈴人”的正確答案,后來,法燈果然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句絕妙的回答也就流傳了下來,后來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引用。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九十回中:“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須系鈴人?!?/p>
錢鐘書在《圍城》中也有:“這都是汪太太生出來的事,解鈴還須系鈴人,我明天去找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