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因兩個罪名而受刑,一是沮貳師,二是為李陵游說。沮意味著沮喪和悲觀,司馬遷對貳師將軍李廣利持懷疑態(tài)度,暗指劉徹派兵攻伐大宛的決策存在問題。他對劉徹過度使用軍力持有異議,因此趁著"上召其問"的機會,在漢武帝面前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是司馬遷遭受宮刑的主要原因,為李陵游說只是一個導(dǎo)火索。因此,司馬遷的第一個罪名是沮貳師,第二個罪名才是為李陵游說。
漢武帝東擊朝鮮,西伐大宛,南誅兩越,北逐匈奴。他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進行了軍事行動,這在后世的漢族人中受到了贊揚。他的窮兵黷武是事實,對當時的民生造成了真實的困擾,后來的人無法真正理解。司馬遷是當時生活的人,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因此對漢武帝的行為表示了質(zhì)疑。漢武帝能容忍一位史官對自己提出質(zhì)疑嗎?
至于李廣,他是古代俠義精神的代表,將俠義帶入軍營。過去的俠客行俠仗義,行為往往不是基于正義,而是出于個人意氣或義氣。這些人早已超越了人類最大的恐懼——死亡。他們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在乎他人的生命。他們可以殺敵人(比如匈奴),也可以殺無辜(比如霸陵尉),甚至在危急關(guān)頭,他們會殺死自己。這種人無所畏懼,不受通常人所受的仁義道德束縛。經(jīng)過儒家仁義道德教育的后世漢族人,形成了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注重保護自己毛發(fā)的想法,因此對李廣的殘暴行為感到震驚。
李廣在國境邊界服役了幾十年,跨越了漁陽、云中、雁門和隴西等地,幾乎橫跨了中國的大半個領(lǐng)土。而且他并不是躲在后方,而是親自上陣,準備隨時為國家獻身。他一生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危險,這與他的俠客式領(lǐng)導(dǎo)風格有很大關(guān)系。對于一名將軍來說,像他這樣以身作則、冒險行動的作戰(zhàn)風格是極不合格的。主要將領(lǐng)不應(yīng)該畏懼死亡,每次作戰(zhàn)都冒著生命危險。那么,誰來指揮戰(zhàn)斗?李廣太過自信,以至于忘記了自己和手下都是有血有肉的。
在漢武帝朝中,李廣備受重視,但由于他自負的性格,即使有戰(zhàn)功,也無法獲得漢武帝的全力支持。而司馬遷對李廣的懷疑和批評,恰好觸及了漢武帝對李廣的敏感之處。因此,司馬遷因為對貳師將軍李廣的質(zhì)疑而受到了宮刑。
至于為李陵游說一事,李陵是漢武帝的親戚,曾經(jīng)在韓國任職。由于李陵在韓國戰(zhàn)敗,被俘虜并被韓國人殺害。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李陵辯護,認為漢武帝在對李陵的處理上過于苛刻,應(yīng)該給予寬恕。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臣聞之,古之人信命,今之人信辯。夫信命者,不可以移也;信辯者,不可以亂也?!彼抉R遷認為,李陵的失敗是命運的安排,漢武帝應(yīng)該寬容待他,而不是追究他的責任。
這番為李陵辯護的言論引起了漢武帝的不滿,他認為司馬遷在為叛逆辯護。因此,司馬遷因為為李陵游說而遭受了宮刑。
司馬遷受到宮刑的主要原因是他對貳師將軍李廣的質(zhì)疑和對李陵的辯護。他的言論觸及了漢武帝的敏感之處,因此遭受了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