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遇到了一個熟悉的場景,一位同學被媽媽數(shù)落著,兩人氣喘吁吁地拽著向校門奔去。在回家的路上,這位媽媽向我傾訴了她的苦惱:“早上6點半我就叫醒他,可是他居然磨磨蹭蹭到差不多7點半,真是讓人著急!”這位媽媽抱怨著,表示只有在發(fā)火的時候,孩子才會提高行動速度。其他媽媽們也紛紛表示贊同,認為孩子就是欠教育,越吼越老實。這種溝通模式,卻常常讓家長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務(wù)中感到心力交瘁。
這讓我深有體會,我曾經(jīng)也陷入了相似的困境。當大寶上一年級時,寫作業(yè)、睡覺、起床都變得異常磨蹭,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對她大喊,只有在發(fā)火的時候,她才會加快速度。后來,我決定解決這個問題,和女兒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為什么只有在媽媽發(fā)火的時候,你才會聽話呢?”我問女兒。
女兒告訴我,有時候她真的沒聽見我說話。她解釋說,在專注于喜歡的事情時,往往聽不到身邊的聲音。比如有一天,她正在畫畫,我喊她吃飯,但她卻完全沒有聽到。由于孩子過于專注,不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她還告訴我,有時候她故意裝作沒聽見,比如晚上要睡覺了,我讓她洗臉刷牙,她會假裝聽不見,好多玩一會兒。
在孩子成長的早期,這樣的情況可能經(jīng)常發(fā)生,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聽覺注意力也會提高,更能有序地分配注意力。除了孩子真的聽不見外,有時候故意裝聾作啞,這給家長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孩子故意不聽話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想法,打擾了他們正在享受的時光。此外,有的家長喜歡用命令的口氣,頻繁吼叫,讓孩子覺得唯有在家長發(fā)火時才需要警覺。這樣的溝通方式雖然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起到一定作用,但長大后孩子可能會選擇忽略或?qū)埂?/p>
怎么改變這種溝通模式,構(gòu)建親子和諧的關(guān)系
1.需要減少嘮叨和吼叫
經(jīng)常嘮叨和沖孩子發(fā)火,會削弱家長自己的權(quán)威,讓孩子習慣性地忽視家長的話語。即使吼叫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達到效果,也不應該頻繁使用。家長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氣和表達方式,避免使用過于嚴厲的口吻。
2.家長要明確底線和原則
要求孩子做事時,一定要確保能夠讓孩子真正去執(zhí)行。如果不能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就不要輕易發(fā)號施令。父母的原則性和一貫性是建立孩子信任的基礎(chǔ)。
3.運用肢體語言,確保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
在與孩子說話之前,輕拍他們的肩膀、摸摸他們的頭,等確保孩子看著你的眼睛后再進行交流。這樣的肢體語言不僅能夠確保孩子聽到你說的話,還能提升親子之間的溝通效率。
吼叫并不是正常的溝通方式,孩子不是我們的敵人。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父母的主動調(diào)整,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只有鞋子適合,孩子才能真正走得穩(wěn)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