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雨打芭蕉是我國廣東的音樂代表。雨打芭蕉是中國漢族民間器樂曲,樂譜最早載于1921年丘鶴儔所編《弦歌必讀》,后由潘永璋改編。雨打芭蕉是中國漢族民間器樂曲。樂譜最早載于1921年丘鶴儔所編《弦歌必讀》,后由潘永璋改編,成為廣東音樂代表性曲目。曲首以流暢明快的旋律表現(xiàn)人們的喜悅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節(jié)奏頓挫、并比排列的樂句互相催遞,短促的斷奏,猶似雨打芭蕉淅瀝之聲,極富南國情趣,最后為氣氛熱烈的快板段落,風(fēng)格樸實清新,初夏時節(jié),雨打芭蕉淅瀝之聲,表現(xiàn)出人們的欣喜之情,體現(xiàn)了廣東音樂清新流暢活潑的風(fēng)格。

廣東音樂《雨打芭蕉》是如何誕生的?
傳說在夏季的某一天,幾位客商在廣州金沙洲的大仙碼頭游玩,在歌伎艇上聽完一曲小唱后,突然天邊烏云密布,下起一場大雨,歌船上的樂師歌女都在碼頭一帶避雨。雨時大時小,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
大仙廟碼頭附近栽種了許多芭蕉,雨水點點打著芭蕉葉,發(fā)出嘩嘩的聲響。等雨的人心情最寂寞,此時走又走不得,停也不愿停,其中有位樂師挑按琴弦,就著雨打芭蕉的節(jié)奏彈奏,避雨的人都認真傾聽。一曲畢,四周客商齊聲叫好。藝人驚覺,原來不知不覺之間,竟創(chuàng)作了新的樂曲。于是認真記譜,流傳后世,為《雨打芭蕉》。

另一種說法亦頗為有趣:廣東音樂古曲《雨打芭蕉》(琵琶譜)相傳是何博眾所作。初秋的夜晚,何博眾到芭蕉園的茅廁方便,不料風(fēng)起雨至。雨借風(fēng)勢,點點滴滴打在芭蕉葉上,發(fā)出“滴滴答答”的聲音。陣陣急風(fēng)亦把芭蕉葉吹得“沙沙”作響。他蹲著靜心聆聽良久,幾乎忘記了自己是在如廁。美妙的大自然景象觸發(fā)了何博眾的靈感,他回去后即譜成《雨打芭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