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皇宮主要是未央宮和長樂宮,未央宮稱為西宮,是皇帝居住的宮殿,未央者,永遠也;長樂宮稱為東宮,為太后居住之地;建章宮乃是漢武帝修建,相傳為漢武帝為求仙所建。
長樂宮,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宮殿,位于漢長安城南隅,周長約一萬米,城墻厚度約有二十米,總面積達6平方公里,相當于漢長安城的六分之一。
長樂宮是在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guī)宮殿,位于西漢長安城內(nèi)東南隅,始建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年后竣工。遺址平面呈矩形,東西寬2900米,南北長2400米。
長樂宮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側(cè)有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臨華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廣陽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長亭殿等。
另有溫室殿、鐘室(呂后殺韓信于此)、月室以及秦始皇時在興樂宮中建造的高達40丈的鴻臺。
共有14個宮殿,周長10余公里。西漢末年,赤眉軍焚毀長樂宮,再未修復。
1.長樂宮四號建筑遺址
長樂宮四號建筑遺址是目前長樂宮遺址內(nèi)發(fā)掘的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整宮殿建筑遺址。東西長79.4米、南北寬最少27,4米 。
遺址由主體建筑、附屬建筑、給排水設施和圍墻等幾部分組成。特別是兩座重要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前者規(guī)模宏大、柱子密集,北部通道西側(cè)有門房一類建筑,應是處理政務的場所。
后者形制特殊,單間房屋規(guī)模雖小,但柱子少、室內(nèi)空間大,南部主室的北部、東部設有附屬房間。
可能是日常生活的處所,南部主室北通道內(nèi)出土一枚“荊州牧印章”封泥,說明在此也處理某些政務,同時還發(fā)現(xiàn)朱紅踏步、朱紅地面和壁畫殘塊。
根據(jù)文獻記載推斷長樂宮四號建筑遺址可能為臨華殿。
2.長樂宮六號建筑遺址
長樂宮六號建筑遺址位于西安市未央?yún)^(qū)羅家寨村北,與長樂宮4號、5號建筑遺址的距離很近。
六號建筑遺址是迄今鉆探到長樂宮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遺址,發(fā)掘的面積2327米,這僅是整個遺跡北部的附屬建筑,史料記載長樂宮中最大的建筑為前殿,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此處即是長樂宮前殿遺址。
六號建筑遺址中心是一座大型夯土臺基,鉆探東西長約160米,現(xiàn)存南北寬約50余米,發(fā)掘區(qū)東西長約72米,南北長約32米。
清理出的遺跡有夯土臺基的北邊沿和東邊沿,臺基北側(cè)、東側(cè)的廊道和散水以及臺基以北的附屬建筑、給排水設施和院墻等,特別是緊貼臺基北邊沿的一條東西向半地下通道和一組半地下房子保存較好。
最寬處有1.9米的地下通道是皇族以備不測的建筑設施。
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地下通道,則小得多。位于一座庭院中的一眼水井保存基本完好,井深8米多。
一組完整的排水設施包括兩座沉淀池和數(shù)段圓形或五角形排水管道,房頂承接的雨水先匯入庭院的沉淀池中,待雜物沉淀后,清水經(jīng)陶管道排往建筑之外。
3.長樂宮五號建筑遺址(凌室)
長樂宮五號建筑遺址是漢長安城遺址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凌室建筑遺址。
凌室主要用于存儲冰塊,古代沒有人工制冰的手段,冬天在河面采集冰塊放置凌室以備夏天高溫時使用。
主要用于食物的儲存防腐、夏季皇宮里的降暑降溫以及祭祀、停喪等禮儀活動。
這種藏冰的方法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稱藏冰處為凌陰、凌室、冰窖等。歷代王室都設有專門機構(gòu)管理有關(guān)事務。
長樂宮凌室建筑遺址由主體建筑和5間小房子組成,遺址上部距地表0.3~0.5米。
主體建筑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長27米,寬6.7米,為半地下室建筑,四周有寬厚的夯土墻,現(xiàn)存高度0.14~0.5米。
墻的厚度不一,其中南墻最厚,厚5.5米;西墻、東墻次之,西墻厚4~4.6米;東墻厚3.9米;北墻最薄,厚3.5~3.7米。
厚重的墻體有很好的保溫、隔熱作用,能有效防止冰塊的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