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形容部分讀書人脫離勞動、脫離實踐的樣子。四體:即四肢。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根據(jù)《史記·天官書》、《呂氏春秋》、《黃帝內(nèi)經(jīng)》、《孟子騰文公》等,主要有兩種記載,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chǎn)勞動,缺乏生產(chǎn)知識。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出自哪里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一則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語,最早出自《論語·微子》:丈人日:“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原文解釋:我手腳不停勞作,還不能夠管理好五谷,哪里顧得上看誰是你的老師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語故事
子路跟隨老師孔子出行,結(jié)果落在了隊伍的后面,正不知該往哪兒走的時候,正巧碰見一個用拐杖扛著除草器具的老人。子路于是側(cè)立一旁,朝老人鞠了一躬,然后畢恭畢敬地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嗎”老人聽后白了他一眼,沒好氣地答道:“四肢不勞動,五谷也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子路不知如何是好,就拱著手站在那兒。等到老人干完了活,天色都已經(jīng)黑了,子路還站在那里一動不動。老人被子路虔誠有禮的態(tài)度所打動,就邀請子路到他家里過夜,殺雞煮飯款待子路,并讓他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
第二天一大早,子路向老人家告辭。在追上老師后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鬃勇犃速潎@說:“這位老先生是個隱士呀!”然后叫子路趕緊轉(zhuǎn)回去看他。子路到達他家時,他已經(jīng)出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