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的繁殖多采用帶根栽培育苗法,過去的壓條法因繁殖速度過慢,現(xiàn)已很少人使用。溫度是茶樹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它影響著茶樹的地理分布,也制約著茶樹生育速度。溫度對茶樹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空氣溫度和土壤溫度兩個方面。
氣溫主要影響地上部的生長,地溫主要影響根系的生長。但氣溫與地溫是相互關聯(lián)的。就氣溫而言,從熱帶到溫帶茶樹都能廣泛的適應。但作為生育來說,有三個基點溫度,即茶樹生長的起點溫度,適宜溫度和低限溫度。
茶樹培育的最佳溫度
茶芽萌發(fā)以后,當氣溫繼續(xù)升高到14-16℃時,茶芽逐漸展開嫩葉。茶樹生長最適溫度是20-30℃之間,若在此范圍之內(nèi),則茶梢加速生長,每天平均可伸長1-2厘米以上。我國大部分茶區(qū)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氣溫都在20-30℃之間,正是茶樹生長最適溫時期,也是茶葉的采收季節(jié)。
在茶樹生長季節(jié)生物學有效溫度(日平均氣溫10℃以上)累積值,稱之謂有效積溫。茶樹生長適宜的有效積溫在4000℃以上。我國茶區(qū)的年有效積溫一般在4000-8000℃之間,有效積溫越多,年生長期越長。我國南北各茶區(qū)由于氣候條件的差別,茶樹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數(shù)茶區(qū)茶樹的全年生育期約為8-9個月,而可采期為7-8個月。
茶樹的病蟲防治
茶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要根據(jù)病蟲害與茶樹、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主,結合進行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策略,將病蟲害控制在允許范圍內(nèi)。
農(nóng)業(yè)防治 農(nóng)業(yè)防治重點是控制病蟲基數(shù),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
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單行條植法,行距1.5米,叢距0.33米,每叢3株,每畝栽苗4000株。根系帶土移栽,適當深埋,以埋沒根頸為度,舒展根系,適當壓緊,使植株生長健壯,發(fā)育良好,抗病蟲能力相應提高。
2、加強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產(chǎn)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少施化肥,盡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適時修剪和清園。每年都要適時修剪,剪去病蟲枝葉,清除枯死病枝;輕修剪深度為3~10厘米,中剪枝為現(xiàn)有樹高的一半,深修剪離地面20~30厘米,臺刈為離地面5~10厘米。將病蟲枝深埋或火燒處理,以減少輪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減少茶蚜、茶毛蟲、茶黑毒蛾的越冬蟲卵塊和茶小卷葉蛾、蚧類的殘留基數(shù)。三是中耕培土。這項措施不僅能改善土壤墑情,有利于茶樹根系生長,而且能破壞病蟲越冬場所,殺滅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蟲,深埋枯枝落葉,減少病原基數(shù)。四是及時分批留葉采摘。這樣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葉蛾、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低齡幼若蟲和卵塊,減輕茶枯病危害。五是誘殺害蟲。對一些有趨性的害蟲,用燈光、毒餌、色板誘殺。此法大面積應用效果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