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西大同,就會想到云岡石窟,云岡石窟已歷經(jīng)1500年的滄桑,那么云岡石窟究竟在哪里呢?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岡石窟是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后,第一次大規(guī)模興造的皇家石窟寺,在歷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營建運動,影響遠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區(qū)。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稱為“云岡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雕刻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nèi)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shù)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diào)。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于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shù)風格。
晚期窟室規(guī)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shù)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xiàn)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