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他的傳位問題一直備受爭議。特別是在扶蘇與胡亥之間的爭奪中,歷史對胡亥的評價一直偏向篡位者。通過重新審視歷史記載和相關事實,我們或許可以對胡亥的角色有更為客觀的認識。
一、秦始皇時期的政治清洗
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前,就進行了朝中和六國有瓜葛勢力的清洗。這一過程中,扶蘇的生母是楚國人,而扶蘇本人性格上又沒有秦人的血性,因此他并沒有成為繼位的首選。相比之下,胡亥的生母是秦國人根紅苗正,使得他在繼位問題上更具優(yōu)勢。
二、胡亥的受寵和扶蘇的邊疆歷練
秦始皇東巡時只帶著胡亥這個小兒子,而不是其他的兒子,這反映了秦始皇對胡亥的特殊喜愛。胡亥的地位在當時是比較明確的,而扶蘇則被送往邊疆進行歷練,這進一步表明扶蘇在繼位考慮中并不占主導地位。
三、扶蘇的政治立場與自殺
扶蘇在邊疆歷練期間,可能由于與秦的法家傳統(tǒng)不合,也受到楚系勢力的影響。他的回歸并不被秦始皇所重視,反而被貶于北方監(jiān)軍,手握的兵權微乎其微。這種政治地位的下滑使得扶蘇在繼位問題上更為被動。
在秦始皇去世后,胡亥迅速回到咸陽登基,得到了文官集團的支持,這是繼位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扶蘇收到消息時已無法改變形勢,他的自殺更多是因為政治地位的無法反抗,而非爭位失敗。
四、胡亥的登基與李斯的影響
胡亥獲得了文官集團的支持,率先回到咸陽登基。秦始皇在病死前點頭同意胡亥繼位,但他未料趙高的背叛。即便是扶蘇繼位,論能力也不見得高于胡亥。在這一過程中,李斯等文官集團的支持對胡亥的繼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五、扶蘇的自殺與結局
扶蘇的老老實實表明他對自己在繼位問題上的地位有清醒的認識。他的自殺并非是因為爭位失敗,而是在面對無法反抗的政治現(xiàn)實下的一種無奈選擇。扶蘇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即便沒有自殺,秦國也很有可能陷入內(nèi)亂的局面。
通過重新審視歷史事實,或許能夠更客觀地看待胡亥與扶蘇之間的傳位問題。扶蘇在政治地位的下滑和胡亥的得寵,以及文官集團的支持,決定了胡亥的繼位。扶蘇的自殺并非是爭位失敗,而是政治現(xiàn)實下的無奈選擇。因此,我們或許冤枉了胡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