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是指凌晨的1點-3點,四更在丑正二刻。丑時正好是12個時辰里面的第2個時辰,因此又被稱之為雞鳴,又名荒雞。在古代時四更天正是人們所說屬丁夜。雖然在三更之后天就會慢慢的變亮,但此時依然是夜深人靜之時,正好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在如此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中,總會有人選擇趁機的搗亂,慢慢的又被大家稱之為狗盜之時,形成古有的印象。
古代對時間的意義
古代并不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但很多常見常用的名稱還是不少的。例如日出會有多種稱呼,比如旦、早、朝、晨,日入時又有很多的稱呼可以稱之為夕、暮、晚。太陽正好中午時可以稱日中、正午、亭午,太陽逐漸的西落時又有多種稱叫昃、日昳。從這里可以看到,在古代時確實有多種不一樣的稱呼方法。
日入之后是黃昏,黃昏之后屬于人定,人定之后是夜半。夜半之后是雞鳴,雞鳴之后則屬于昧旦、平明,而接下來的這些就是天亮的時間。古代的人一天是兩餐,早上是在日出之后,這段時間又被稱之為食時或早食;晚餐是在日落之后,而這段時間又被稱之晡時。
古代時間的規(guī)定
晚上的7:00~9:00是一更,晚上的9:00~11:00是二更,晚上的11點到凌晨1點為三更,凌晨的1:00~3:00是4更,凌晨的3:00~4:00是5更。在古代的時候更就屬于用來記錄時間的單位,主要是記錄晚上的時間。一個晚上可以分成五更,每更大約是在一個小時左右。地球在自轉(zhuǎn)一周正好是一個晚一晝夜,又被大家稱之為“太陽日”,在當時就已經(jīng)形成晝夜,成為人們常見的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