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逝世后,趙匡胤和魏仁浦通過清洗禁軍和核心節(jié)鎮(zhèn),鞏固了他們的權力,使趙匡胤的造反變得輕而易舉。大部分親郭威和柴榮的勢力都被貶到了外地,柴榮的親弟弟柴貴甚至被貶到虢州當防御使。趙匡胤則擔任了宋州節(jié)度使,慕容延釗成了亶州,這基本上囊括了汴京周圍的要害之地。
柴榮的軍隊布置雖看似不合理,但他并沒有其他選擇。殿前司的擴張是由柴榮親自指定的,而且趙匡胤在初次選人權時就受到了重用,所以軍隊中趙匡胤的親隨較多是正常的。盡管趙匡胤多年來是柴榮的親信,但由于其資歷較淺,柴榮提拔他擔任點檢,意在彌補他的威望不足,使其能輔助年幼的主君。柴榮的邏輯是,資歷淺的親信能夠更好地協(xié)助幼主,而不是構成威脅。因此,他對趙匡胤的提拔并沒有錯。
柴榮在宰相問題上犯了錯,通過讓樞密使魏仁浦兼任宰相,以及讓范質(zhì)、王溥二人兼任知樞密院事,形成了一種互相制衡和合作的局面。這三位宰相加上韓通,本應能夠有效壓制資歷尚淺的趙匡胤。柴榮在臨終前卻任命王著為宰相,被范質(zhì)排擠了出去。范質(zhì)信任王溥,但后者與趙匡胤的關系極好。在契丹入侵時,王溥推薦趙匡胤領兵,范質(zhì)的激動則表達了對王溥的不滿。這一系列的決策表明,柴榮在宰相任命上存在問題。
柴榮最大的問題在于,他雖然能夠控制兩支軍隊,卻未能建立制度和習慣,使這種平衡得以保留。他死前試圖通過韓通來繼續(xù)控制軍隊,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此外,柴榮的文官系統(tǒng)資源較少,無法成為中立者來拉開兩支軍隊,維持平衡。柴榮最好的做法是在繼位之初就擴展文官體系,輪換侍衛(wèi)軍和殿前軍的武將,防止他們抱團。外戚的實力也應該保留,不要過于一攬子式地清洗。這樣,即使主少,這幫人也不會很快統(tǒng)合,為后主翻盤創(chuàng)造機會。
柴榮如果未逝世,有望媲美秦皇漢武。趙匡胤在繼位后未能延續(xù)柴榮的遺志和成果,將先北后南的戰(zhàn)略變?yōu)橄饶虾蟊?。他花費了二十年時間滅掉割據(jù)勢力,但給遼國留下了充分的喘息機會。趙匡胤的軍事才能是有的,但一切基礎都是柴榮建立的。柴榮在世時,各國已經(jīng)對他感到畏懼,統(tǒng)一只是時間問題。柴榮具有極高的戰(zhàn)略眼光,他希望趁著遼國內(nèi)亂奪取燕云十六州,可惜的是,這一計劃未能實現(xiàn)。回顧歷史,柴榮英年早逝使得漢族失去了重振漢唐雄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