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的北伐和諸葛亮的蠶食戰(zhàn)略都展現了兩位軍事謀略家的智慧。鄧艾抓住時機,善用運氣,成功滲透敵方,為勝利打下基礎。而諸葛亮則從宏觀戰(zhàn)略出發(fā),堅持北伐的原因在于他深謀遠慮,為后代留下了一系列豐富的戰(zhàn)略思想和基礎。兩位謀略家在各自時代的考慮和局勢中,展現了非凡的軍事謀略智慧。
鄧艾在陰平偷渡的背后,是魏國大勢已去,成功攻占蜀國咽喉漢中的局面。鐘會的大軍正與姜維在劍閣展開激烈對峙,蜀國內的軍力已經所剩無幾。鄧艾的偷渡行動仍然充滿危險,不僅僅憑個人實力,更離不開運氣的眷顧。如果陰平有足夠的守軍,鄧艾可能付出沉重的代價。此外,鄧艾成功滲透后,諸葛瞻的指揮屢屢失誤,若非如此,鄧艾的行動或許早已失敗。
在江油這個關鍵地點,蜀國居然不戰(zhàn)而降,為鄧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據點。這使得他得以收編沿途的部隊,進行兵員整頓和補充。在與諸葛瞻的決戰(zhàn)之前,鄧艾已經不再是手握幾千人的狀況,而是有了相對充足的軍隊。
北伐作為一項大略,是早期就制定的計劃。盡管北伐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但其意義深遠。北伐的堅持來自多方面的原因。為了后代能夠北伐入主中原,諸葛亮不選擇使用子午谷的奇謀,是因為他對這個方案不看好。這一方案的失敗可能導致蜀國迅速喪失戰(zhàn)力,而要取得勝利則異常困難。諸葛亮堅持逐次北伐,目的是在下一代人中找到有能力并能寄托他意志的一輩人。
所謂的蠶食,并非國力蠶食,而是土地蠶食。蜀國在這個過程中的戰(zhàn)略是逐漸占領土地,而非以曹魏一戰(zhàn)而解決。這是因為蜀國意識到,國力的發(fā)展不及曹魏快速,因此采取一步一個腳印的方式,逐漸占領土地。蠶食的戰(zhàn)略也是出于對財政的考慮,一次性吞并過多領土會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得不一邊北伐保留戰(zhàn)意,一邊培養(yǎng)人才,為后世打好基礎。他明白這一代無法完成大變革,即使打下長安,也無法保持。因此,他選擇留給后人的是突破創(chuàng)新的思想。他堅持北伐,并不是不顧一切地窮兵黷武,而是在每次出征前后都有充足的后勤支持。北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國力有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諸葛亮堅持北伐,收編姜維,培養(yǎng)馬謖,這些都是為了給后面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