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常常面臨孩子在幼兒園或家中與其他小朋友搶玩具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作為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很關(guān)鍵。相較于簡單的命令,更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溝通和引導,培養(yǎng)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場景引導法
比較兩個場景,看看不同的溝通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1.場景1:
樂樂媽媽:你為什么要和西西搶玩具呢?你應(yīng)該學會分享。
(定位孩子是“搶”玩具,不給孩子機會表達)
樂樂:那是我的,我也想玩。
樂樂媽媽:你想玩可以回家玩啊,而且家里這么多玩具你都可以玩。
(幫孩子想辦法,而不是讓孩子自己解決)
2.場景2:
樂樂媽媽:老師說,你今天在幼兒園和西西搶玩具了?是怎么回事呢?可以告訴媽媽嗎?
(引導孩子解釋問題)
樂樂:今天,我把玩具給西西玩,我也想玩,可是他不給我。
樂樂媽媽:那你覺得西西是怎么想的呢?
(幫助孩子理解別人的情緒)
樂樂:他可能也想玩。
樂樂媽媽:那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引導孩子自己想解決辦法)
樂樂:要不就一人玩一會,或者換著玩。
樂樂媽媽:你可以試試呢。
(鼓勵孩子嘗試)
通過比較兩個場景,可以看到,媽媽的溝通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在場景2中,媽媽采用了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表達問題,理解別人的情緒,并自己尋找解決辦法。這種引導性的溝通方式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解釋問題的能力:
需要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讓孩子學會陳述事情的經(jīng)過,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和邏輯思維能力。
2. 自己思考的能力:
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非強制施加父母的意愿。在孩子給出解決辦法后,鼓勵孩子繼續(xù)思考,長期以往,孩子會逐漸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3. 感知情緒的能力:
孩子需要學會感知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玩表情游戲,引導孩子理解不同情緒,并教導孩子為別人考慮。
4. 承擔風險的能力:
孩子需要學會承擔自己決定的后果。父母要告訴孩子,自己做的決定自己要負責,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面對風險的勇氣和責任心。
三、引導式教育的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孩子,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讓孩子分配水果,參與簡單的家務(wù),這有助于提高孩子理解別人的能力,使其更愿意分享。
父母的角色不僅是告訴孩子該怎么做,更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通過引導和正確的指導,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交能力。這種引導式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孩子在人生路上積累重要的經(jīng)驗和能力,為未來的成熟和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