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三秋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時間。最早見于詩經(jīng),《詩·王風(fēng)·采葛》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孔穎達(dá)疏:“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币簿褪钦f最早的三秋指的是時間九個月。另見晉·陸機(jī)《挽歌》:“三秋猶足收,萬世安可思!”宋·李彌遜《水調(diào)歌頭·次向伯恭薌林見寄》:“不見隱君子,一月比三秋?!薄堆嗌酵馐贰肪矶骸笆疫?nèi)隋?,每切三秋之感?!痹谶@些著述中一秋則代指一年,三秋指三年。二是指時令。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叭铩庇袝r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nóng)歷九月,如北周的庾信在《至仁山銘》云:“三秋云薄,九日寒新。”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有“時維九月,序?qū)偃铩本洹L瞥娙税仔泻喸凇独疃嘉局仃柸盏锰K屬國書》中曰:“三秋異鄉(xiāng)節(jié),一紙故人書?!比翘刂盖锸?、秋耕、秋種,一般用在特殊語境中。

秋天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
我國傳統(tǒng)上是以二十四節(jié)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diǎn)。“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進(jìn)入秋季后,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其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氣候過渡。
我國劃分四季常根據(jù)氣溫變化劃分,采用近代學(xué)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按候平均氣溫法,判定入秋主要有兩個標(biāo)準(zhǔn),一是:連續(xù)五天日平均氣溫介于10℃-22℃即可視為入秋,成為“簡標(biāo)”;二是:連續(xù)5組滑動平均氣溫低于22℃。一組滑動均溫指當(dāng)天均溫加上前四天均溫除以5,得出5天滑動平均氣溫,這是“滑標(biāo)”。氣溫法劃分的秋季,表示涼爽了。

秋天的節(jié)氣有哪些?
立秋:太陽位于黃經(jīng)135度,8月7-9日交節(jié)。降水、濕度等(氣候要素)趨于下降或減少。
處暑:太陽位于黃經(jīng)150度,8月22-24交節(jié)。到了高溫酷熱天氣“三暑”之“末暑”,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
白露:太陽位于黃經(jīng)165度,9月7-9日交節(jié)。干燥,晝夜溫差較大,天氣逐漸轉(zhuǎn)涼。
秋分:太陽位于黃經(jīng)180度,9月22-24日交節(ji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等長,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寒露:太陽位于黃經(jīng)195度,10月8-9日交節(jié)。氣溫下降,少雨干燥,晨露更涼。
霜降:太陽位于黃經(jīng)210度,10月23-24日交節(jié)。秋燥明顯,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加頻繁,雖中午尚熱,但早晚天氣較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