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是古代對夜間時間的劃分方式,一般指夜晚的1點到3點左右。在中國歷史上,四更具有重要的文化內(nèi)涵。
不僅存在于文學作品和戲劇中,也被視為一種神秘的時刻,往往被賦予一些超自然的寓意和象征意義。
四更的起源
早在古代,人們便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來劃分一天的時間。
但由于夜晚無法依靠太陽來判斷時間,因此人們在夜晚通過觀察星辰的位置來確定時間,將一整夜等分為五更,每更大約相當于兩個小時。
然而,為了更精確地劃分時間,人們又將一夜分為十二更。
而最后,由于葛洪《抱樸子》中有關煉丹的記載,啟發(fā)了人們注意到凌晨時刻之神秘性,將夜間時間分為五更或四更,以區(qū)別于五更制度。
四更在文學和戲劇中的運用
在古代文學和戲劇作品中,四更常常被用來刻畫一種神秘、幽暗的氛圍。
例如,唐代詩人李白《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币痪?,“金樽”,便給人一種夜深人靜的感覺。
而在元曲《漢宮秋》中,四更和九州大地的靜謐相映成趣:“四更中外靜無聲,那堪王子燃孤燈。”
此外,四更還被運用在京劇中,如黃梅戲《西廂記》第四出《臨窗愿》,便將四更作為舞臺背景,用來強調(diào)女主角的無助和寂寞。
四更的寓意與象征意義
四更天常常被賦予一些超自然的寓意和象征意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四是陰陽交匯之數(shù),有著陰陽交替的含義。
四更也被視為一種神秘的時刻,往往被賦予一些神秘、超自然的象征意義。
例如,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與黛玉在四更時相遇并漫步花園,寓意著兩人暗合、心有靈犀。
而在《水滸傳》中,Wusong夜晚四更時殺死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白虎堂頭領李逵在四更時領著隊伍走了“四十里路”,這些都彰顯了四更在文化中的神秘性和象征意義。
結(jié)語
四更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在文學和戲劇中,四更被賦予了神秘的氛圍;而在中國文化中,四更也與陰陽交替、虛實轉(zhuǎn)換等意象掛鉤。
四更之時,外界世界開始進入深夜靜謐狀態(tài),同時人們的精神也進入了超脫和寧靜的狀態(tài),這一時刻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已經(jīng)失去了往日的神秘意蘊,但仍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和文明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