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边@是朱德委員長參觀四川眉山市三蘇祠時的題詞。舉世聞名的“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就占了三位,可見蘇氏家族的過人才華。
對于蘇軾,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因為他的詩詞歌賦名滿天下,很多詩詞都為后人傳誦且爛熟于心。
但是,對于他的父親蘇洵以及兄弟蘇轍,我之前并沒有給予很多關(guān)注。
一、大器晚成的父親蘇洵
關(guān)于父親蘇洵,三字經(jīng)有一句描述:“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strong>翻閱蘇洵的資料,方知他也是很不一般的才華橫溢,只不過是“大器晚成”而已。
年輕時因為家境尚可,父親有足夠的能力養(yǎng)家,且上面還有兩個哥哥,所以蘇洵這個小兒子只顧貪玩或者出游。甚至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了,他還是放蕩不羈。
此外他還仗著自己聰明,以為學(xué)習(xí)沒什么大不了,只不過自己不想學(xué)嘛。即使他的二哥蘇渙已中了進士為官,也沒對他有所刺激。
后來當他去考舉人落第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不行——沒有真才實學(xué)。于是,他一把火燒了之前寫的所有文章,開始真正地發(fā)奮苦讀。此時他已25歲(27為傳言)。
至30歲時,蘇洵已經(jīng)學(xué)有所成。此時,他意識到自己先前蹉跎了大好時光,所以,他與夫人開始注重兩個兒子的培養(yǎng)教育。
二、父子三人分別以才華驚艷了京城
公元1056年,已做好了充分準備的蘇洵,帶領(lǐng)二子進京應(yīng)試。
他先謁見了當朝赫赫有名的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蘇洵的《衡論》、《權(quán)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和賈誼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
接下來的進士考試,蘇軾和蘇澈均被錄取,且蘇軾高中榜首?!?strong>歐陽修預(yù)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所以,自從這次去往京城,蘇軾三父子從此名聲大振。蘇洵終于一雪前恥,在四十多歲的年紀以才華著稱于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兩個兒子也都分別展示了過人的才華,一時間成為京城文人的榜樣——這也說明蘇氏家族的遺傳基因確實優(yōu)秀,若不然,怎么三人同時展現(xiàn)出令人驚艷的才華?
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兩人主要以散文著稱。而蘇軾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lǐng)域中都有重大貢獻,所以,父子三人中當屬蘇軾的成就最高,超過蘇洵和蘇轍。
三、蘇洵教子方式以及為子取名
蘇洵鑒于自己“少年不學(xué),老大無成”的教訓(xùn),對蘇軾和蘇澈兄弟倆進行了精心培養(yǎng)。
蘇洵對兩個頑皮的兒子并未采用“棍棒”教育,而是采用積極引導(dǎo)的方法。
兩兄弟玩耍打鬧時,蘇洵就坐在他們看得見的角落里看書,且聚精會神神采飛揚。兩個兒子圍攏過來時,他又將所讀之書“藏”起來。
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父親的“怪現(xiàn)象”,便趁父親不在家時,將他所藏之書“偷”出來。如此這般下來,兒子們也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
有機會時,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去游覽名山大川開拓眼界。所以,后來蘇軾雖然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仍能以一顆平和之心領(lǐng)略大自然之美,可以說是與父親的培養(yǎng)教育分不開的。
蘇洵還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說明了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由來,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
“軾”是車前的橫木,但這根“橫木”過于張揚顯露,這也是蘇軾的性格特點。所以為蘇軾取字“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顧后,格外小心點。
蘇轍性格溫良處事謹慎,蘇洵對他比較放心,因而取名為“轍”,字“子由”,意思是沿著別人走過的路即可——“轍”不像“軾”那樣引人注目也不遭人嫉恨,從蘇澈的人生可見一斑。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父子三人同時以文章震驚全國,這種情形確實罕見。而蘇洵中年發(fā)奮大器晚成,也為后人樹立了榜樣——一個人只要肯努力,何時開始拼搏都不晚。
同時,蘇洵對兒子們的教育方式,也成為千古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