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醫(yī)講究四性五味,合理搭配運用,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把對人體產(chǎn)生的傷害減少到最小。中藥的煎煮會影響到藥效的效力,時間太長則有治療效果的化學成分容易被破壞。時間太短了這些化學成分又不容易釋放出來,治療疾病。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中藥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成效。不同的方劑由不同的中藥組成,由于很多方劑至今仍需要科學研究其有效的化學成分是什么,所以不正確的服用中藥對人體會產(chǎn)生些副作用。
1、寒涼性中藥
寒涼性的中藥不宜在空腹時,飯前服用。因為寒涼會傷害胃粘膜,,刺激胃腸道反應,使人惡心反酸嘔吐。
2、滋補性中藥
滋補性的中藥一般在空腹時服用,利于滋補藥物的吸收。包括驅(qū)蟲藥,瀉下藥,它們都應該在空腹時喝,以保證藥物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程度。
3、溫補性中藥
老話說午前為陽,午后為陰,溫補性的中藥應該在上午服用,達到解表散寒,升陽益氣的治療效果。
4、中藥的煎煮
中藥對于現(xiàn)代醫(yī)學來說仍存在許多未知的地方。在煮中藥的時候,盛放的容器應該是以陶瓷,砂鍋煮的比較安全可靠。不能使用鐵,銅等容器,以免發(fā)生化學反應。第一次煮,加水宜超出中藥表面4到5厘米,第二次超出3厘米就可以了。一般來說煎煮中藥之前,最好浸泡一到兩小時,在未沸騰前使用武火煮,沸騰之后改為文火煮,中藥煎煮兩到三次,治療的有效成分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