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一個源于古代中國的成語,意指為了避免沖突或紛爭,主動撤退一段距離。這里的“三舍”指的是古代中國軍隊撤退時的一個單位,用于表示一定的距離。
那么這成語中的“三舍”指的是多遠(yuǎn)的距離呢?
“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晉國和楚國在中原交戰(zhàn),遇到他們,我將率兵后退九十里地。
這里“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就是九十里。那么一舍就是三十里。
“舍”在古代行軍打仗時,三十里一宿營,稱為一舍。后來,舍就成為專用于測量距離的專用詞,一舍就是30里,也就是現(xiàn)在的15公里。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呢?這要從春秋時期說起。春秋時期,晉獻(xiàn)公不信忠言,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還要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知道后,倉皇逃出了晉國,他到處流浪十幾年。經(jīng)過艱難險阻苦,才來到楚國。楚成王十分尊重重耳,認(rèn)為他日后必不一般,于是就以國之禮相迎,對待他如上賓。
有一天,楚王在宮中設(shè)宴款待重耳,兩人邊喝灑過談話,十分談得來,氛圍也很好。突然,楚王實問重耳,假如有一天你回到了晉國,又當(dāng)上了國君,你會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思考了一會說,你們楚國美女待從、珍寶絲綢,這些您不會缺;珍禽羽毛,象牙獸皮,大王更是應(yīng)有盡有,我們晉國哪有什么珍奇東西獻(xiàn)給你呢?”
楚王一聽,趕忙說公子過獎了,但不管怎么說,你也總該對我略有表示吧?”
重耳微笑著說道,如果我真的能回國,并成為國王的話,我一定與楚國交好,和平相處。
如果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讓我的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這就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只好與您交戰(zhàn)。
四年以后,重耳真的與楚王想的那樣,回到自己的國家,還當(dāng)了國王,他治國有方,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國家日益強大,人民安居樂業(yè)。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也真的開戰(zhàn)了,兩國在作戰(zhàn)時相遇在一起。
這時的晉文公為了兌現(xiàn)當(dāng)年他許下的諾言,于是命令晉國軍隊撤退九十里。
楚國大將成得臣見狀,就領(lǐng)軍進(jìn)行追擊,于是雙方在城濮開戰(zhàn)。此戰(zhàn)中,楚軍大敗,晉文公又一次命令晉軍不追擊楚軍。
這個故事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退避三舍的來源,后來“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就開始被人們廣泛使用,經(jīng)常用于表示為了避免沖突或表示敬意,自己主動退讓一定的距離。
在與人爭論時,為了不使矛盾激化,也可以選擇退避三舍,來主動緩解緊張氣氛,化解矛盾。
總之,“退避三舍”是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內(nèi)涵的成語,它表達(dá)了對他人的尊敬、謙讓和避免沖突的意愿。同時,它也告誡我們,做人一定要有誠信,有誠信才有靈魂。
一個重信譽的人,最斤才會贏得他人的尊敬,事業(yè)也才會取得成功。就像晉文公重耳堅守諾言,退避三舍,才有了自己的勝利成果。